English

《中国边疆通史》策划旨意

2001-03-07 来源:中华读书报 □耿相新 我有话说

世界各民族的文明交流速度越来越快。随着中国日益迅速地融入世界,也随着世界其他文化影响蜂拥而至地来到中国,中国的学人尤其是史学家在重新观照中国历史的时候,正将视界扩展到以前不曾重视,甚或忽视的领域———譬如中国的边疆与海疆。大约10年前,我开始关注这一研究领域。经过了长时间的思考与研究,并通过边疆的实地考察及与各方面、各地域研究专家的接触、讨论,于1991年底我较为系统地设计、策划了“中国边疆通史”丛书。这套丛书最初设计为6种,即《西域通史》、《东北通史》、《西南通史》、《北疆通史》、《西藏通史》和《海疆通史》。在本套丛书总主编马大正先生、总主编助理李国强先生的提议下,随后又增加了《中国边疆经略史》一书,从而使得这套丛书更加完整与全面。1996年中州古籍出版社推出了第一部《西域通史》,2000年《中国边疆经略史》出版,今年其余五部将陆续面世,历经十年,这套填补国内、同时也是填补国际学术空白的中国疆域通史系列专著终于完成。

边疆是个地理概念,又是历史概念,不仅具有政治、军事意义,同时还具有重要的经济、文化意义。对于疆域的关注是历代中国人的历史文化传统,从“四裔传”到“边塞诗”,从《大唐西域记》到顾颉刚、史念海的《中国疆域沿革史》,无不传承着中国先人与学人的疆域史观。但与汗牛充栋的中国“正史”相比,无论古代还是现当代,无论数量还是研究深度、广度,中国边疆史的研究都显得异常薄弱。中国是个十分注重记载,回顾与研究自身历史的国家,对于通史的撰述尤为重视,自《史记》以降,官修、私修并举的通史性著作代代叠出,直到20世纪,语体文的“中国通史”也有几大套。通观“二十四史”与现代“通史”,边疆部分不是份量不足,就是所站角度有问题,传统史家往往站在中央朝廷政权的角度去叙述相关的“交流史”,而往往忽视了边疆自身的历史文化、政治经济发展史。我认为研究历史应分三个层次,即地域、人类、文明,也就是说,描述历史应是某一族群在某一地域创造了什么文明,三者并重才能真实地反映人类的生存状态。因此,我设计“中国边疆通史”丛书的主旨就是,要通过对真正的边疆为主体的特定的文化区内的人类创造的文明的描述,来弥补以往“中国通史”的某些缺憾与不足,甚至填补某些学术研究领域空白。

突出边疆区域史的研究,从边疆地区发展的视角,阐述特定地区的历史发展脉络,是本套丛书的重要主题。同时,这套丛书还意图兼及历代中央王朝对边疆地区的治理与管辖,更为全面地揭示统一多民族的中国形成、发展的历史规律,从而深入、系统地阐明边疆地区成为中国不可分割一部分的历史必然性,这是本套丛书所要表达的另一个重要主题。二者相辅相成,我们只有站在内地发展与边疆、海疆地区发展的两个角度观照历史,才能真正地全面地正确认识中国历史,才能真正地深刻地体验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才能真正地完整地表达中华民族的伟大以及力量。

总之,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这套“中国边疆通史”丛书,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研究意义,同时还具有广泛的现实借鉴意义,当然这也正是我们所期望的。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